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,海阳大秧歌自带 “粗犷奔放、热烈欢快” 的独特气质,集歌、舞、戏于一体的艺术形态。追溯其源,这份热闹已流淌560余年;2006年,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积极响应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号召,赴海阳当地采风,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刁永清老师及团队亲临授课,将海阳大秧歌的教学搬进课堂。
01、传承人亲授,带来的不只是技艺,更是热爱
为让师生系统掌握海阳秧歌的专业精髓,围绕音乐舞蹈教学改革方向反复打磨课程体系,最终确定“隔周授课”的教学模式。每到上课日,老师们便早早驱车出发,带着花鼓、乐队伴奏等专业道具与满腔热忱准时抵达课堂,用 “理论+专业示范+一对一纠错” 的教学方式,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师生。
02、从课堂到心间,让非遗种子生根发芽
课堂上,灵动俏皮的“小嫚”们。她们踩着轻快的碎步,手腕翻飞,彩扇蹁跹,眉眼间流转着胶东小嫚的娇俏与灵动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了秧歌的动作要领,如轻盈的十字步、协调的手臂舞动和以腰为轴的扭动等。
另一边,扮演“乐大夫”的师生们也都在认真揣摩角色精髓。同学们始终牢记老师的话:“眼睛要有神,让观众感受到你的状态和热情,做动作不要飘,要自信,放开了做,细节很重要。”
花鼓队的课堂里更是热闹非凡。师生们手握花鼓棒,跟着老师学习击打技巧 —— “鼓棒扬起时要带着劲儿,落地时要沉得稳,还要配合脚步变换节奏。”反复练习下,终于能打出海阳秧歌独有的铿锵节拍,每一声鼓响,都透着满满的成就感。
乐队伴奏是秧歌的灵魂,大鼓、锣、钹等交织在一起。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指导,反复练习演奏技巧,从生疏到熟练,每一次进步都饱含着对传统乐器的热爱。
此次海阳秧歌走进山文课堂,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提升专业技艺的学习机会,更在校园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。
未来,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继续深耕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,通过更多丰富多样的活动,让非遗文化在青春校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,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!